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3
发表时间:2021-11-26 16:51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福州市台江第三中心小学鳌峰分校 郑漾斐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精神核心,其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和优化措施,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了解以及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传统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在中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进行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课程,它与“依法治国”宣传教育的新形势相统一,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德治文化与新时代的法律法规有效结合在一起,帮助中小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和遵法守纪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培育小学生以道德发展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质的任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继承、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势在必行。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发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一为“都不讲”。“都不讲”指的是对教材中传统文化素材视而不见或者觉得儿童现实生活中可用的素材能更好地代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如在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在我心中》第二框题《我们了解父母吗》中,教材里呈现了一句孔子的名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的年龄,做子女的不能不知道,一是为双亲年高体健而高兴,一是为双亲年岁大而担心。这句在此处体现了自古以来,孔子就教导我们子女要了解父母,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启蒙和熏陶。然而,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对这句名言直接忽略不说,更不要说深入挖掘其德育内涵了。二为“讲太多”。“讲太多”指的是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现状是大多为语文老师兼教,导致了出现经典名言,语文老师往往一字一句讲解得过于详细,把道德与法治课上成了语文课。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针对上述现象,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具体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全面了解教材,提高文化素养。 教师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学生要从教师的言语中学习、认可、理解传统文化,这就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全面了解教材,提高文化素养。 首先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一个整体了解,熟悉每一年级的课程内容,具备全面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认真备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教材中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吃透教材,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要熟悉,对需要加以补充的内容要认真研究。如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中讲诚信用到了《老子》的“轻诺必寡信”;讲求新用到了《周易·乾·文言》的“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讲学习和实践用到了《论语》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教师如果没有事先充分备课,则难以准确解读出古汉语的意义与内涵,甚至一些老师直接忽视这些文字经典,学生无法理解其中深意,这节课的效果必然不佳。 其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与较高的文化素养。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渗透了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古诗词、文言文等,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古诗词、文言文大多晦涩难懂。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与较高的文化素养,让学生理解、认可。 (二)关注学生发展规律,教学贴近儿童生活 卢梭曾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将会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太龙钟的儿童”[2]。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尊重他们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位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不同心理状况和生活实际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才能真正地拉近传统文化与儿童生活的距离,并让传统文化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在四年级下册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中,教师让学生调查、分享当地民间艺术,从中体会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树立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意识。从儿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人手,引导儿童体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三)汉字文化、诗文典故的教学,要深挖其德育内涵。 语文教学重在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实践。因此,语文教学对汉字文化、诗文典故的主要要求是大声读、放声吟、熟读成诵;而道德与法治课堂则更侧重于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内涵,学生只有理解、领悟汉字文化、诗文典故的含义,领会其中的内在德育内涵,才能将经典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大多由语文老师兼教,很容易把语文的教学方式带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去。加之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学生在感悟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汉字文化、诗文典故的教学往往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汉字文化、诗文典故的教学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背景材料,积极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呈现传统优秀文化,使之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和真实体验,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其德育内涵。例如,讲授四年级下册《说话要算数》一课时,课本活动园中的学生举例“食言而肥”这一成语。这句成语单看字面意思不好理解,为什么食言就肥了呢?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了“食言而肥”的故事典故视频,学生们看了故事,明白了诚信是做人之本,也是立业之基。如果不讲诚信,即使暂时能占点小便宜,但最终会失掉人心。失掉人心,也就意味着自己远离了朋友,远离了成功。以此为引,抛砖引玉,让学生来说说他们收集到的失信的故事、成语或名言。利用多媒体深挖成语中的德育内涵,在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 (四)挖掘传统节日中的地方元素,丰富道德感知。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华夏民族文化,形成了远源流长的民族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不同地域,过节的习俗也有所不同,打上了地域历史文化的深深烙印。教师要立足本土,善于捕捉并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传统节日中的地方元素,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唤醒学生文化认同感,丰富学生道德感知,从传统节日入手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选编了许多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如在四上《家庭的记忆》中《传统节日中的家》一课,教师和同学们交流体验元宵节的习俗,展示元宵节期间闽台地区特有的“迎神”活动,让学生感受人们期望人丁兴旺、社会平安、乡里和谐的美好愿望,体会闽台人们重视家庭宗族的传统观念。而后增加了体验福州本地的拗九节的活动。学生搜集资料,分享拗九节的来历,了解福州人拗九节喝拗九粥的习俗,教师现场分发拗九粥,让孩子们尝尝拗九粥的味道。在活动中,在香甜的拗九粥中体会家乡的节日习俗中传达着孝顺家中长辈的优秀传统文化。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全面熟悉、了解教材,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儿童生活出发,深挖汉字文化、诗文典故中的德育内涵,挖掘传统节日中的地方元素,丰富学生的道德感知。让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中,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开出”灿烂的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