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杨彦伟名师工作室
(小学道德与法治)
搜索

浅谈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

2
发表时间:2021-06-10 16:50

浅谈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

福州市乌山小学   林炜

摘要:在小学阶段,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的过程中,需要课程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紧密的联系,教师应当在教材中寻找与当地传统文化相契合的要素,根据学生目前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来做到将课内引导与课外实践相互结合。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强调传统文化的融入,在法治意识的渗透下,将社会主流理念传达给学生,从而构建起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将根据该项内容展开具体讨论,小学的道德与法制课堂能够与传统文化实现完美融合提供保障,以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部分参考意见。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小学教育;具体要点

引言:

优秀的传统文化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都是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基于中华人民自古以来一直坚持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在道德法治课堂中教师一定要针对该项内容进行重点强调,选择适合的资源来向学生进行展示,确保学生能够将课堂上的内容实现有效学习和内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

1.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始终都在变革与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充满着智慧又勤劳的中华儿女们,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数令人啧啧称奇的文化与举世闻名的思想内容。中华民族得以流传的如此之长久,也是因为爱国主义文明始终扎根于每一位中华人民的心中。所以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民族振兴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的理解中华文化,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传达这样一种理念,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要始终铭记历史当中所遭遇的不幸,深刻吸取教训,在时代的发展潮流中积极进取。在传播与道德与法观念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能够从小就树立起爱国主义观念,将国家大事藏入心中,拥有高远的志向,并为此而付出努力。

2.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这既是一个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因为我们的劳动人民,始终都在各个时代不遗余力地为中华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精神都是各个时代的象征,流传下来成为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比如我们所一直坚守的中国梦,其核心就是艰苦奋斗,锲而不舍,而针对弱势群体,从古至今也都讲究济困扶贫,在生活中也要求人们保持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的美好品质。所以我们从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中,就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有儒家孔孟学说所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论作为支撑,可以知道从古至今我国传统文化当中都是将道德修养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的,所以我们在道德与法课堂上要始终坚持宣扬中华美德,让学生能够理解到中华美德的精髓,从而代代传承。

3.文明礼仪

我国是礼仪之邦,一直都非常重视礼仪与德行两项重要内容,一直强调对人品性与本心的修养,要求人要对自己的内在引起重视,而道德却是其在实践中的体现。所以文明礼仪与品德修养之间密切相关,关系上属于内部和外部的均衡发展,人们要在生活实际中将文明礼仪融入到各个部分。在古籍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古时候的人们更加重视自然和谐与文明秩序的礼仪风气,这些著作也记载了当时的人们在遵守礼仪方面的趣事,但是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学生的失礼现象却越来越频繁,所以在课堂中更要强调道德与法治以及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文明素养水平。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应用

1.诗词歌赋

在经典诗词的熏陶下,能够塑造学生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帮助学生坚定内心的道德信念。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引入切合课堂主题的诗歌,既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就能够在现场创造出良好的诵读氛围,学生在经典的诗歌中体会道德内涵并且学习传统文化所重视的内在核心价值,既实现了自身的文化积累,又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2.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历代口口相传下来的故事和寓言,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其独有的时代气息与特别的教育意义。为了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的在道德与法制课堂当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容,就应当带领学生去体会时代变革的发展情况,从过程中总结出对自己生活的启迪,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优质的文化与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指引下,树立起基本的民族荣辱观与使命感。古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为了取得成功,人们可以付出巨大的努力,在讲述这一精神要素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表达如何才能够一步一步地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从现在开始努力的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3.传统节日

在传统节日当中所蕴含的风土人情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传统节日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资源,不管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还是中秋节、重阳节等等,都是我国由古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渊源与情感,在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后,就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水平进行有效提升。你们可以让学生在节日过程中与家长进行沟通的互动,帮助家长准备节日所需的用品。通过送小礼物或者表达爱意的才艺表演形式来向父母表达感恩与爱意,这些都是在道德层面对学生进行的塑造,既让学生丰富了生活,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品德思想。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1.统筹教材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保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要想做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现学生道德素养与法制意识的提升,并且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其中,教师就必须做到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而认真的研究。

首先,教师对教材要具备整体意识,能够针对教材当中每一项具体文本做好统筹规划,课程内容当中所包含的所有模块都要做到熟记于心。只有在上述工作都做好的基础上,才能够确保,教学过程始终保持严谨、科学的流程规划,同时带有明确的目的来进行上课,也不容易让学生忽视课堂授课内容的重要性。教材就是为一切做好扎实基础的根本,教师没有吃透教材,就不能够给学生带来有益的启发,由于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所以对于教材内容当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就更是要能够做到常留心间,教师也要针对其中需要补充的内容做好有效研究。

其次,从教材的单元课题安排来看,不论是成长的节拍这一单元,还是有关生命的思考内容,为了能够在授课过程中贯彻落实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修身思想,让学生实现高度的“知行统一”,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讲学的时候对于上述内容都要进行重点提及。

2.重视切入点培养

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一直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而存在,教师要努力的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之间的重要关系。可以从当地的风土人情入手,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下,能够让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更加有代入感。各地都有着具备自身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地域间的不同之处,又能够明白自己家乡文化的与众不同,既爱上了国家,也爱上了家乡,小爱大爱齐聚,也是我们着力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建设的意义所在。

此外,针对文化融入,教师要确保《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能够基本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够完全接纳,同时教师既要做到深耕教材,又要做到深挖文化,才能够做到二者之间的完美融合。

3.契合学生心理特点

在各个年龄段,学生自身的心理接受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结合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内容,在课堂上细致地推进《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小学阶段也是学生的童年时期,而童年时期正是学生形成基础文明素养的重要时期,教师必须在结合传统文化与道德法治课堂内容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心理接受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体会到道德的感化与氛围,对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产生切身体会,对于学生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的塑造,需要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实现,教师要始终坚持培养对自己有所要求有所约束的现代学生。

结束语

中华传统文化在经历上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之后,显现出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不论是在性格特点,还是心理素质上都尚未成熟,所以关于道德与法制课堂当中的普及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在其中融入传统文化,将道德与法治内容扎根于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才能够使得学生产生更为本质的共鸣,将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真正的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树立起学生的荣誉感与使命观,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詹兴全,吴建玲.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浅谈[J].基础教育参考,2019(24):69-70.

[2]张丽菊.地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45-46.

[3]陈连章.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8):91-92.

[4]王蕾.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2017,6(24):125-126.



分享到: